![]() |
2018资质和执业
坚持弱化企业资质、强化个人执业资格的改革方向,逐步构建资质许可、信用约束和经济制衡相结合的建筑市场准入制度。改革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管理制度,加快修订企业资质标准和管理规定,简化企业资质类别和等级设置,减少不必要的资质认定。根据《规划》内容,透露三点重要信息:
1、资质标准还将有重大调整,资质类别要减少;
2、对“挂证”的查处力度将更大,处罚力度会更大;
3、不管是企业资质申报,还是个人执业,信用将成为重要的考量指标。
已经取消/拟取消的建筑业资质
1、设计一体化资质(已取消)
2、园林绿化资质(已取消)
2017年4月13日,各级住房城乡建设(园林绿化)主管部门不再受理城市园林绿化企业资质核准的相关申请,园林资质正式取消。
3、物业服务企业资质核定全取消
物业服务企业二级以下资质(已取消)
物业服务企业一级资质核定(已取消)
4、招标代理资质(拟取消)
招标代理机构的最后一个法定资格被取消,这是毋容置疑的。全面取消招标代理资格符合市场经济基本规律,在市场经济条件下,招标代理服务应当遵循市场规律,需要开放竞争。
5、劳务资质(取消劳务资质审批意见已经出台)
取消建筑施工劳务资质审批,设立专业作业企业资质,实行告知备案制。逐步建立施工承包企业自有建筑工人为骨干,专业作业企业自有建筑工人为主体的多元化用工方式。正式施行只是时间问题。
6、工程咨询资质(已经取消)
7、建筑业企业资质告知承诺审批试点(北京、上海、浙江2018年1月起施行).
2018建筑业发展六大目标
一、市场规模目标
以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任务为基础,全国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%,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.5%;全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7%;全国工程监理、造价咨询、招标代理等工程咨询服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8%;全国建筑企业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年均增长6%,进一步巩固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。
二、产业结构调整目标
促进大型企业做优做强,形成一批以开发建设一体化、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、工程总承包为业务主体、技术管理领先的龙头企业。
大力发展专业化施工,推进以特定产品、技术、工艺、工种、设备为基础的专业承包企业快速发展。弘扬工匠精神,培育高素质建筑工人,到2020 年建筑业中级工技能水平以上的建筑工人数量达到300 万。
加强业态创新,推动以“互联网+”为特征的新型建筑承包服务方式和企业不断产生。
三、技术进步目标
巩固保持超高层房屋建筑、高速铁路、高速公路、大体量坝体、超长距离海上大桥、核电站等领域的国际技术领先地位。加大信息化推广力度,应用BIM技术的新开工项目数量增加。
甲级工程勘察设计企业,一级以上施工总承包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占企业营业收入比重在“十二五”期末基础上提高1 个百分点。
四、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发展目标
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部达到节能标准要求,能效水平比2015 年提升20%。
到2020 年,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到50%,新开工全装修成品住宅面积达到30%,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到40%。
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15%。
五、建筑市场监管目标
加快修订建筑法等法律法规,进一步完善建筑市场法律法规体系。
工程担保、保险制度以及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基本建立,建筑市场准入制度更加科学完善,统一开放、公平有序的建筑市场规则和格局基本形成。
全国建筑工人培训、技能鉴定、职业身份识别、信息管理系统基本完善。市场各方主体行为基本规范,建筑市场秩序明显好转。
六、质量安全监管目标
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法规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,质量安全监管机制进一步健全,工程质量水平全面提升,国家重点工程质量保持国际先进水平。
建筑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,建筑抗灾能力稳步提高。工程建设标准化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。
2018建筑业九大任务
01深化建筑业体制机制改革
改革承(发)包监管方式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、提升工程咨询服务业发展质量。
02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
推广智能和装配式建筑、强化技术标准引领保障作用、加强关键技术研发支撑。
03推进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发展
提高建筑节能水平、推广建筑节能技术、推进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、完善监督管理机制。
04发展建筑产业工人队伍
推动工人组织化和专业化、健全技能培训和鉴定体系、完善权益保障机制。
05深化建筑业“放管服”改革
完善建筑市场准入制度、改进工程造价管理体系、推进建筑市场的统一开放、加快诚信体系建设。
06提高工程质量安全水平
严格落实工程质量安全责任、全面提高质量监管水平、强化建筑施工安全监管、推进工程建设标准化建设。
07促进建筑业企业转型升级
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、大力减轻企业负担、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。
08积极开拓国际市场
09发挥行业组织服务和自律作用